設為首頁
第一幕墻網 -> 建筑師看點 -> 建筑雜談

中國當代建筑的實踐演變(二)

2012-06-06 16:34:26 作者:黃元炤 來源:中國建筑新聞網 我要評論0

第一幕墻網 】 明確,政企分開與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后,一部份的設計院率先改制,改名為有限公司,類比于民間科技綜合企業(yè)化性質,1995年,有30多個設計單位建立起現代企業(yè)制度的試點單位,進入到市場機制,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理念,另外在1999年,有了以院總建筑師個人命名的院內工作室的成型。另外1993年,建設部頒布[私營設計事務所試點辦法],帶起一波在20世紀的90年代末民間性質的私有化建筑師事務所的創(chuàng)辦與建立。

  而此時期又可分為兩個小階段,分別是前五年(1990-1994年)與后五年(1995-1999年),前五年(1990-1994年)中,一方面在經過了前十年的醞釀與啟蒙后,思潮有了直接的沖擊,一方面也因前十年中出國留學的中國當代建筑師學成或學成工作數年后于20世紀90年代初返國參與到建筑實踐工作上,相對地也將當代先進的建筑思潮與思想帶進到國內建筑領域,并進而沖擊到當時國內既有與大眾所約定成俗認同的建筑語言與模式,同時這一批建筑師更強調極力表述與表現自我實踐的追求與突破,在當時社會上有了發(fā)聲的機會,爾后更促使中國當代的建筑語言開始朝向多元的發(fā)展,這樣的發(fā)展條件形成,實際上應歸功于1992年的南巡談話與政策確立,確立了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穩(wěn)定生活,同時加速實現市場經濟體系于全國各地,并帶來了重點城市與鄉(xiāng)鎮(zhèn)建設發(fā)展的機會,于是在后五年(1995-1999年)中,市場經濟體系為農村與城市建設發(fā)展導向了正;c常態(tài)化的量性成長,同時中國的經濟也加入了全球經濟發(fā)展的一大環(huán),更增加國內建設實踐的契機,加快了出國留學的中國當代建筑師返國投入建筑實踐的腳步與國內培養(yǎng)的中國當代建筑師所各自或共同產生的作品,逐漸呈現與建立起一個多元與多樣的建筑風貌與發(fā)展趨勢。

  而一些有著境外經歷的建筑師,他們都于20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間受完境內建筑高校培養(yǎng)后出國留學(而他們境內建筑高校的老師們即是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丶40年代的建筑師必同時活躍于20世紀的80年代至90年代間的中國當代建筑界),這些出國留學生有的選擇畢業(yè)后留在國外工作或教書數年后才于20世紀90年代前中期返國發(fā)展,回國后并成立私人事務所與工作室,開始個人于中國當代建筑的實踐活動,可以說發(fā)跡于20世紀的90年代前中期,建筑作品開始漸次的產生并帶有點實驗性的意涵,另外有的建筑師于境內建筑高校畢業(yè)后便直接進入到設計院體系工作,經歷了多年設計實踐的鍛鍊,日后因作品的成熟度逐漸地展露頭角,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產生建筑作品,有的則是從事建筑教育工作并也做點零星的建筑項目。

  崛起、多元與多樣、開放性系統、關鍵性走向、繁花盛景

  到了21世紀的頭十年則是第三個時間過度,在公有體制部份,院內工作室在此時期大量的產生,工作室更能夠切入到市場機制,因其成本最經濟,人員精簡,能體現市場的需求,也因工作室規(guī)模小,不至于沖擊到設計院原本的體制,更能產生活化與調和本身設計院的功能與操作模式,院內工作室采用自收自付與自負盈虧的經營方式,享有絕對的人事行使權,同樣享有院內的收益成本與核算方式。在私有部份,也開始從原本純粹的建筑師事務所,朝向多元的個人工作室丶聯合建筑師事務所丶個人建筑師事務所丶個體戶建筑師丶邊緣參與者并行的執(zhí)業(yè)型態(tài),體現出在面向全球化丶國際化時所帶來的多元丶多樣的發(fā)展風貌,這時期在公丶私有并行的狀態(tài)下,設計工作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

相關資訊
我要評論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第一幕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賬號:密碼: 注冊忘記密碼?
第一幕墻網免責聲明:本網凡注明出處為“第一幕墻網”的所有稿件,版權均屬第一幕墻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請與0755-83785645聯系授權事宜;轉載請務必注明稿件來源:"第一幕墻網"。本網未注明出處的,均從互聯網收集,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件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來電或來函與第一幕墻網聯系。